第169章 地府争议(1 / 2)
诗曰:
血符燃尽闽江雾,锡杖点开幽冥路。
莫道法门分正邪,明灯渡尽苍生苦。
木鱼敲破晨钟暮,经忏难渡滔天怒。
一念慈悲即彼岸,何须雷音问真如?
东岳泰山西麓的幽冥地府,秦广殿内青灯幽暗。牛头马面押着个浑浑噩噩的魂魄跪在殿前,那魂魄七窍残留着黑血,道袍破碎如絮——正是闾山法师高九的残魂。
秦广王朱笔悬在生死簿上寸许,墨迹迟迟未落。簿上分明写着:“俗姓高,行九,修道之士,当享百岁善终”。可眼前这魂魄分明是遭了禁术反噬,落得个七窍流血而亡。
秦广王又查验了善恶簿,平生未做伤天害理的亏心事,怎么着都不应该夭寿,而且魂魄不全。带他去孽镜台看真相!阎君心烦意乱,忧心忡忡,天灾人祸不断,六道轮回秩序混乱,地府枉死城人满为患,怨气冲天,再这样下去,此方世界有崩塌之险,还不知道变成什么样?
牛头马面唯唯诺诺,押着道士的魂魄去孽镜台,孽镜显象:二十年前的闽江畔,饿殍遍野的难民队伍里,有个蜷缩在榕树洞的垂髫童子,就在他饥肠辘辘快要饿死时,一个下山游历的道士救下了他,童子跟随师父在闾山修行,后来邪教祸国殃民,外敌入侵,他的师父、师兄们相继下山替天行道,济世救民,再也没有回来。
北蛮铁骑所到之处一片焦土,杀人放火,奸淫掳掠,鱼肉华夏百姓,最后一个师兄下山时,曾传高九“利用冤魂,冤冤相报”的禁术,告诫:此术杀人一万,自损八千,是闾山法脉最后的底线与尊严。法无邪正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如果他没有回来,就使用此术给师兄们报仇。
高九设五色旗法坛,召唤惨死的冤魂,并以自己的鲜血供养,祭炼兵马,在落霞渡借冤魂厉鬼索命,坑杀溺死了近两万人的蛮夷番邦士兵,喂饱了河道的水族生灵。此术太过阴损狠毒,有伤天和,因此他遭遇严重反噬,七窍流血横死,而且魂魄分裂不全。
秦广王凝视着孽镜,泪水不禁潸然而下:抵御外侮,不惜一切代价,竟敢使出玉石俱焚、同归于尽的禁术,此乃真义士也,虽说其手段阴险毒辣,然对付那些草菅人命、丧尽天良之徒,何须讲什么仁义道德?
秦广王抹去眼泪,长叹一声:"高九啊高九,你这一生,何其壮烈!秦广王指节叩在案上,震得孽镜泛起波纹:"召十殿阎罗!请四大判官!"这声宣令惊飞了檐角铜铃上的冥鸦。牛头马面面面相觑,自唐末黄巢之乱后,地府已有五百年未开这等大会审。但见秦广王神色肃穆,不敢多言,立刻前去传令。
不多时,其余九殿阎罗陆续抵达秦广殿。楚江王、宋帝王、仵官王、阎罗王、卞城王、泰山王、都市王、平等王、转轮王以及赏善司魏征、罚恶司钟馗、察查司陆之道、阴律司掌生死簿崔珏四大判官各自落座,殿内阴气森森却又庄严肃穆。
秦广王环视众阎罗与判官,沉声道:“诸位,今日召集各位同僚前来,是为商议一位修道之士的审判。此人虽犯下严重杀业,却事出有因,请诸位先观孽镜”。
孽镜再度映照出高九的一生:幼时流离失所,蒙师父慈悲收留,在山上修行,后来师门弟子纷纷下山救世,却惨遭覆灭,只剩下他一个坚守者,他不惜代价报仇,以血为媒、以怨为引,使用禁术驱使冤魂厉鬼溺死了近两万人的蛮夷番邦士兵,然后遭遇业力反噬,七窍流血横死,而且魂魄分裂的惨烈画面,镜中冤魂哀号,乌云遮月,令人不寒而栗。
诸位同僚!秦广王起身拱手:“今日召集各位,是为这高九魂魄一事。他本应百岁善终,却因使用禁术抗击外敌而横死,魂魄不全。本王观其生平,实乃大义之士,不知该如何判决,特请诸位共议。”
阎罗王皱眉道:“如果按照阴律,驱使冤魂厉鬼杀人乃邪恶的禁术,有违天道,按律当下油锅地狱受刑百年,然事出有因,若论私情,他杀的都是恶人,我认为他是一条好汉”。